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现代人的性别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人们的婚恋形态早已从旧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成自由恋爱。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女性对婚姻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继而出现了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
在国外,白河桃子(2010)考察了日本社会晚婚化、非婚化的演进并从经济、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落合惠美子(2010)探讨了女性对婚姻的依赖程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在我国,有不少学者围绕女性婚姻观的转变开展了研究。马红娟(1996)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少日本女性逐渐摆脱对家庭的过度依赖,跻身职场女性的行列。张莹(2012)通过问卷调查和搜集相关信息呈现了“80后”一代人恋爱自主、婚姻自由的婚恋观。通过中日婚恋观念的对比,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课题是关于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和日本人爱情婚姻观的变迁的比较研究。婚恋观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日两国均经历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少子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持续蔓延也波及到人们的婚恋观;另一方面,婚恋观的变化又会对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爱情的本质和婚姻的内涵,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婚恋观是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及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婚恋观的形成不仅受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影响,而且还受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世界全球化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对婚姻观的看法、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本课题将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国民婚恋观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从“闪婚率”、“未婚先孕”、“终身不婚率”、“离婚率”等典型数据着手,考察分析中日两国人民在婚恋价值选择上的共同点和异同点,从这些异同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人民的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并分析影响这些价值选择的客观因素及其主观因素。比较分析不同地域人民的婚恋观,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中日婚恋观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国民对待恋爱、婚姻、生育以及家庭的看法和态度,增进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对我们构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并加上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榊原英資.幼児化する日本社会:拝金主義と反知性主義[M].東洋経済新報社,2007. [2]大瀧友織.「婚活」現象の社会学[M].東京:講談社,2010.[3]马红娟.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日本学刊.1996,(1):125-136.[4]马玉珍.日本人婚姻观念的变化[J].海外传真.2004,(11):49-50.[5]白河桃子.婚活时代[M].郑杨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6]蔡京春.浅谈日本女性择偶观的变化[J].科技文化广角.2011,(6):206-208.[7]沈智.浅析日本女性晚婚现象[J].文化视野.2012,(6):207.[8]张莹.透析“80 后”的婚姻观[J].经济与文化.2012,(2):373-383.[9]王飞.当前青少年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7).[10]落合惠美子.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M].郑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5. 工作计划
1 | 第八学期 1- 6 周: |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 字。 |
2 | 7-13 周: |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 周:交一稿; 13 周:交二稿]。 |
3 | 14-15 周: |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
4 | 16 周或 17 周: |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