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博科夫短篇小说中的“联觉”开题报告

 2023-10-25 11: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纳博科夫的概况

作为一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其声誉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其中,《洛丽塔》(1958)、《微暗的火》(1962)已成文学经典。他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多种题材,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翻译、评论和小说,其中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是由长篇小说奠定的。

刚开始评论界并不看好这位笔名为“西林”的诗人。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木精灵》于1921年见报,时隔两年后才开始新的短篇小说创作,《这里说俄语》、《声音》、《落日详情》、《威尼斯女郎》等作品相继问世,1925年第一篇长篇小说《《玛丽》问世,为纳博科夫赢得声誉。作家一生的美学追求——“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双重空间特征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已经逐步显现出来。研究者们发现,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短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店铺会被反射在长篇小说中,美学思想也不断巩固。可以说短篇小说是完整的脑波客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他将联觉投射进小说的试验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论文题目:论纳博科夫短篇小说的“联觉”

2.目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探究性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知网、维基等平台,广泛搜集相关文献来获得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背景和历史,包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作品的研究分析,作者的访谈等等。探究研究趋势。

(2)文献阅读法: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对作品的反复阅读,从而探索《纳博科夫短篇小说》中的联觉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主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33.

[2]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堂吉诃德》讲稿[m].申惠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3]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王家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11.15—2024.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4.1.5—2024.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3.2024.3.6—2024.3.20 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