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秀华诗歌中的女性爱情观开题报告

 2023-03-06 09: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现代诗坛大多以独立个性和叛逆精神作为标榜,不求共识,类似于盛唐之后的中唐诗人,在面对李杜后无法跨越的巅峰时期,只能另辟蹊径,得以寻求出路。在这样的现状下,许多诗人甚至是连叛逆精神都没有了,他们发现,多数同行都在走相似的路子,于是只好创作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正因如此,余秀华作为新时期底层写作的代表诗人,擅于运用和其生活境遇相互隐喻的民间书写姿态,陶铸其特异灵动的诗歌世界,并形成了当下不容忽视的文化热点现象。

起初“余秀华热”现象大多评论都聚焦于余秀华的出生,呈现出单一化、零散化、肤浅化的特点,并未完整梳理研究分析出余秀华诗歌创作路径及其诗歌作品内涵的本质,而后“余秀华热”逐渐褪去,文学界开始着重围绕余秀华的诗歌作品展开研究。其中大多研究都紧贴余秀华诗歌中呈现出的女性爱情观。例如:周霞在《余秀华〈我爱你〉的比喻审美张力》中,以余秀华喝的花茶来暗射其爱情过于浓烈,需要理智冷静,按捺住心中的激情,又以玫瑰水隐喻自己对甜蜜爱情的憧憬。介于自身身体残疾的原因,养成了余秀华不由自卑的性格,所以她的爱情充满了受虐的剧情,有盼望,失望,甚至绝望,有憧憬也有决绝的放弃,这样五味杂陈的恋爱让余秀华受尽了爱情的苦楚;陈坤浩在《余秀华诗歌中的“月亮”意象》研究中,以月亮的三种出现状态来形容诗人本身的生命经验和精神追求——残月代表一种残缺的身体隐喻,冷月是一种精神虚无的观照,明月则代表了爱的追思与信念。作者以这三种不同状态的“月亮”意象象征着余秀华诗歌中精神世界的三个层次:破碎,虚无,爱的信念,使其呈现出了丰富动人的情感力量;卢雅慧在《且诗且歌且在人间——论余秀华及其诗》一文中,从女性视角与边缘人群身体的书写这一角度,对余秀华诗歌中大胆描绘的女性生理欲望和情感需求作出了研究。作者指出,余秀华在其诗歌中张扬着女性的情欲,大胆凝视男性的身体,反叛了传统文学中女性处于情欲客体的固有局面。在余秀华的笔下,女性不再是情欲的被凝视客体,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需求的叙述主体,她的情欲书写没有掺杂任何杂质,但是却给人震颤的诗性之美、深刻的思考与审美的遐思,彰显出女性情欲和情感需求的特点。

通过以上前人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更加深入余秀华的诗歌作品,将其他现当代女诗人诗歌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其诗歌中呈现出的女性爱情观相比较,探析余秀华诗歌作品中的女性爱情价值观,以及余秀华爱情观与他者爱情观的联系与区别,由此可以更好地品析余秀华的诗歌作品,也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女性诗人在爱情上的看法和对爱情的见解,为余秀华诗歌作品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也为我国女性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题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探析余秀华诗歌中表现出的女性爱情观。通过余秀华与其他现代女诗人的爱情观进行比较研究,探析余秀华诗歌中爱情观的体现、余秀华爱情观与其他女性爱情观的对比,根据现代女性追求爱情寻求幸福的初衷与心理活动变化,突出余秀华女性爱情观的独特性。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大量阅读余秀华诗歌,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并体会余秀华诗歌主题内容,将有感触的词句记录并写感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聪.论余秀华诗歌创作的抒情与审美特质[j].文艺评论,2017(10):80-88.

[3](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c]//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序号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2022.11.15—2022.01.0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1.05—2022.03.0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