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设计(论文)的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量日益增加。为了满足城市用户对水量、水质、水压的需求,并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必须新建水厂,为此进行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毕业设计任务
(1)给水工程管网规划设计和水厂工艺设计,确定水厂建设规模、位置,并进行管道系统布置,方案论证;
(2)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给水管网平面图,部份管道纵断面图(平面布置图1张,纵断面图2张以上,手工图至少1张);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及步骤:
1、根据设计要求,查阅相关给水设计资料、规范和期刊,外文资料查阅、翻译。
2、明确设计任务书,收集城市现状、水文、地质、气候等所需资料,研究该地区新建水厂的常用设计方案,为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做准备。
3、整理资料后做初步设计,拟定方案,进行多方面(技术、经济、安全等)比较,优化设计。请教指导老师,选定设计方案或对原选定方案略作修改。
4、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根据设计内容给出概算书,并给出毕业设计成果的初稿并上传系统。请教指导教师,讨论设计图及设计合理性,进一步完善设计。
5、成果定稿后按照制图要求完善设计图,完成CAD制图部分及手绘制图部分,打印并装订毕业设计说明书(含外文翻译),完成设计成果的定稿,上传系统,并由指导老师审阅。
6、整理所有设计相关成果,完成毕业设计的纸质材料,准备毕业答辩。
设计方案:
1、给水管网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规划范围为咸宁市城区,到2015年城区面积规模达60km2,远期服务人口70万人,远期日供水量33.15万吨。规划区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咸宁市属幕阜山脉北缘的丘陵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且王英水库在咸宁市东部48.5km处,因此考虑净水厂选址为咸宁城区东北部地区,尽可能减少原水输水管线长度,降低经济成本。
根据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求,为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并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能,采用环状管网。这种形式的管网中,管线连接成环状,任一段管线损坏时,可以关闭附近的阀门和其余管线隔开,进行检修,而水还可从另外管线供应用户,断水的地区可以缩小,从而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同时,环状网还可大大减轻因水锤作用产生的危害,而在树状网中,则往往因此而使管线损坏。此外,树状网供水可靠性较差,在末端,因用水量很少,管中的水流缓慢,而水质容易变坏。
根据城市规划图及各区用水情况初步拟定两套供水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一:本设计中大用户有4个,即A,B两个工厂和咸宁高铁北站,咸宁火车站。4个大用户中,高铁北站最远,设计主流向为由东北向南,流向高铁北站。同时兼顾东南方向居民、科教文娱等用水需求。干管从用水量较大的街区通过,用水大户的道路上都敷设了干管。干管间距约主要为500~800m,由于道路过于复杂,部分干管间距适当扩大到800~1000m。同时在干管与干管之间设置链接管,连接管间距为800~100m从而形成环状管网,以保证供水安全。干管主要在规划道路定线,尽量减少单侧配水和穿越铁路的频次,干管除西部地区一侧为单侧供水外,均为双侧供水,降低经济成本的同时保障供水安全,本次设计共穿越铁路3次。
方案二:考虑到城市西侧有两条铁路,以此条铁路为界将规划区分为两个区,采用并联分区供水,以此在减少干管穿越铁路的同时也使管网中水压分布更为均匀,有效的避免了靠近水厂部分的管道水压过大,减少漏水量和减少泵站能量的浪费。干管间距设置在500~800米之间,干管连接管间距在800~1000米之间,根据不同要求适当放大间距以减少穿越铁路次数,设计干管共穿越铁路1次。
对比方案一和方案二,并联分区供水相较于统一供水穿越铁路次数减少2次,管网水压相较于统一供水也更为均匀。但是在供水安全方面进行对比,采用并联分区向铁路西侧用户输水,输水干管必然穿越西侧的铁路线,一旦输水管线出现问题,维修方面相较于方案一更为复杂,耗时更长,很可能导致整个西区长时间停水,并且因为咸宁市人口密度较大,方案一的管网布线更为密集,保障了用水安全,综上,经供水可靠性和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对比,选定方案一作为最终方案。
2、净水处理工艺方案
初步选择两种净水处理工艺方案。
方案一:原水从王英水库通过泵站输送至配水井,在管式静态混合器中,与絮凝剂充分混合,进入折板絮凝池进行絮凝反应,再进入平流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污泥进入排泥池,清液进入V型滤池进一步过滤,滤后水进入臭氧接触池进行氧化处理,再进入活性炭吸附池进一步去除杂质,经次氯酸钠消毒后进入清水池,再送至二泵站,最后送入城市管网。
方案二:原水从王英水库通过泵站输送至配水井,在机械混合池中,与絮凝剂充分混合,进入机械絮凝池进行絮凝反应,再进入斜板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污泥进入排泥池,清液进入普通快滤池进一步过滤,滤后水进入臭氧接触池进行氧化处理,再进入活性炭吸附池进一步去除杂质,经次氯酸钠消毒后进入清水池,再送至二泵站,最后送入城市管网。
| 方案一 | 方案二 | |
类别 | 管式静态混合器 | 机械混合池 | |
优点 | 1. 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2. 不需土建构筑物﹔ 3. 在设计流量范围,混合效果较好; 4. 不需外加动力设备 | 1. 混合效果较好; 2. 水头损失较小; 3. 混合效果基本不受水量变化影响 | |
缺点 | 1. 运行水量变化影响效果﹔ 2. 水头损失较大 3. 混合器构造较复杂 | 1. 需耗动能﹔ 2. 管理维护较复杂; 3. 需建混合池厂 | |
适用条件 | 适用于水量变化不大的各种规模的水厂 | 适用于各种规模水厂 | |
类别 | 折板絮凝池 | 机械絮凝池 | |
优点 | 1. 絮凝时间较短﹔ 2. 絮凝效果好 | 1. 絮凝效果好; 2. 水头损失小; 3. 可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 | |
缺点 | 1. 构造较复杂; 2. 水量变化影响絮凝效果 | 需机械设备和经常维修 | |
适用条件 | 水量变化不大的水厂 | 大小水量均适用,并适应水量变动较大的水厂 | |
类别 | 平流沉淀池
| 斜板管沉淀池
| |
优点 | 1. 出水水质稳定,造价低; 2.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3. 池体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 1. 沉淀效率高; 2. 池体体积小、占地面积少 | |
缺点 | 1. 不采用机械排泥时,排泥困难; 2. 机械排泥设备维护复杂 | 1. 单池处理能力小,抗冲击负荷能 力差; 2. 池体构造复杂,施工困难﹔ 3. 斜板管区易堵塞 | |
| |||
适用条件 | 一般用于大、中型净水厂 | 1. 适用于各种规模净水厂; 2. 适用于冬季需要保温的地区; 3. 适用于平流沉淀池的改造挖潜 | |
类别 | V 型滤池 | 普通快滤池 | |
优点 | 1. 均粒滤料,含污能力高; 2. 气水反洗、表面冲洗结合,反洗效 果好; 3. 单池面积大 | 1. 运行管理可靠,运行经验成熟; 2. 池深较浅; | |
缺点 | 1. 池体结构复杂,滤料贵; 2. 增加反洗供气系统; 3. 造价高 | 1. 阀件较多; 2. 一般为大阻力冲洗﹐需设冲洗设 备 | |
适用条件 | 1. 进水浊度一般不超过 20NTU; 2. 大、中型水厂均可适用 | 1. 进水浊度一般不超过 20NTU; 2. 各类水厂均可适用; 3. 单池面积一般不大于 100m2 |
续
类别 | 臭氧接触池 | 臭氧接触池 |
优点 | 1. 利用臭氧极强的的氧化性,氧化水中有机物,还原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 2. 利用活性炭较强的吸附性除杂质, 显著提高除污能力,延长活性炭使用周期。 | 1. 利用臭氧极强的的氧化性,氧化水中有机物,还原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 2. 利用活性炭较强的吸附性除杂质, 显著提高除污能力,延长活性炭使用周期。 |
缺点 | 成本较高 | 成本较高 |
适用条件 | 适用于任何规模 | 适用于任何规模 |
1 混合器
(1)管式静态混合器
Q=1.05232000m3/d=243600m3/d=10150m3/h=2.82m3/s
进水管采用两根DN1600球墨铸铁管,根据d=1600mm,m3/h,查水力计算表得:v=0.706m/s>0.6m/s。
(2)机械混合池
搅拌池有效容积V=2.82 20=56.4m3
一般池身与池宽之比为 1:1~3:1,现采用 1:1,即搅拌池池长池宽=7m7m。
搅拌池当量直径 D=8m
2 絮凝池
(1)折板絮凝池
本设计拟建2座絮凝池,采用絮凝池与沉淀池的方式合建,絮凝池分2组,每
组4格,絮凝时间t=12min,水深H=4.2m,超高0.3m,总高度4.5m。
每组絮凝池流量Q: 1.41m3/s
每格絮凝池流量q:0.3524m3/s
单组怒凝池容积W:1015m3
单组怒凝池面积f:225.56m2
单组沉淀池净宽B':
为了与沉淀池配合,絮凝池净长度 L'=22.6m,则池子净宽度11.3m
每格2.82m
(2)机械絮凝池
设计流量Q=1.05232000m3/d=243600m3/d=10150m3/h=2.82m3/s
采用水平轴式等径叶轮机械絮凝池拟设计两座絮凝池,单座絮凝池设计流量5075m3/h
絮凝池尺寸:絮凝时间取 20min,絮凝池有效容积:845.883m3
水深 H 取 3.6m,采用三排搅拌器,则水池长度:
L=1.533.6=16.2m
池子宽度:14.5m
3 沉淀池
(1)平流沉淀池
本设计拟建2座沉淀池,沉淀时间T=1.5h;沉淀池平均水平流速v=16mm/s;
池的有效水深采用H=3.7m 。
设计流量:1.41m3/s
沉淀池长:L=3.8vt=3.8161.5=91.2m
沉淀池单池容积:W=QT=50751.5=7612.5m3
沉淀池宽B: 22.6(与絮凝池池长一致)
校核长宽比L/B91.2/22.6=4.03>4
校核长深比L/H91.2/3.7=24.65>10
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
水力半径:R=2.787
Fr=0.936 10-5
(3)斜管沉淀池
拟建4座斜管沉淀池,
设计流量: 0.71m3/s
颗粒沉降速度:μ=0.35mm/s=0.00035m/s;
清水区上升流速:v = 2mm/s;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管厚0.4mm;斜管内径d=30mm,水平倾角=60
清水区面积:355m2
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照 3%计,则实际清水区需要面积为3551.03=365.65
斜管区平面尺寸为 16m23m,进水区沿 23m 长边布置。
管内流速: 2.31mm/s
斜管长度:475mm
过渡区采用 250mm,斜管总长,故斜管总长按 800mm计。
池子高度:
超高:0.3m;清水区 1.2m;布水区 1.5m;穿孔排泥斗槽高:0.8m;
斜管高度 h=l’sinθ=0.87m。
故池子总高度H=0.3 1.2 1.5 0.8 0.87=4.67m
复算管内雷诺数以及沉淀时间:
水力半径: R=0.75cm
运动粘度μ=0.01cm2/s(t=20C时)
Re=17.33mm
沉淀时间:5.77min沉淀时间T一般在4~8min之间,符合要求。
4 滤池
(1)V型滤池
设计参数:V型滤池的正常滤速为8~14m/h,设滤速v=9m/h;第一步气冲,强度 15 L/s.m2,第二步气水同冲,气冲强度同前,水冲强度 2.8 L/s.m2,第三步单水冲强度5 L/s.m2,表面扫洗利用l个滤池的过滤水量。冲洗周期24h,冲15min。气源由鼓风机提供冲洗水由水泵提供。
池体设计,设 2 座 V 型滤池:
设计流量:Q=121800m3/d
滤池面积F:569.83m2
表 3-2 V 型滤池个数
总过滤面积 | lt;80 | 80-150 | 150-250 | 250-350 | 350-500 | 500-800 |
滤池个数 | 2 | 2-3 | 4 | 4-5 | 5-6 | 5-8 |
确定采用6个滤池,每个滤池为双格,单格尺寸为5m9.6m,每格净尺寸定为25m9.6m。
实际单个过滤面积
f实际 =259.6=96m2
实际滤速:8.9m/h
池冲洗时强制滤速7.42m/h
滤池高度:
气水室高度H1采用0.8m;滤板厚度:H2 采用0.lm;承托层厚度:H3采用0.lm;滤料层厚度H4 采用1.2m;滤层上面水深:H5 采用1.25m进水系统跌差:H6采用 0.25m;进水总渠超高:H7采用 0.5m
滤池总高度:
H=0.8 0.1 0.1 1.2 1.25 0.25 0.5=4.2m
普通快滤池
设计参数:
滤速 v=10m/h,冲洗强度 q=14L/(sm2);冲洗时间为 6min;滤池工作时间为 24h,冲洗周期为 12h。
设计流量:
Q=1.05232000m3/d=243600m3/d=10150m3/h=2.82m3/s
滤池实际工作时间:23.8h
滤池面积F:1024
采用滤池数N=10,布置成对称双行排列,每个滤池面积f:102.4m2
采用滤池长宽比 L/b=1.5 左右,故单个滤池尺寸为:L=12.5m,B=8.5m。
校核强制滤速:11.1m/h
均匀级配滤料正常滤速 8~10m/h,强制滤速 10—13m/h,故滤速符合要求。
滤池高度 H:
支承层高度H1=0.45m;滤料层高度H2=0.7m;砂面上水深H3=1.7m;超高H4=0.3m。
故滤池高度:
H=H1 H2 H3 H4=3.15m
净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1)混合器比较分析
管式态混合器混合效果好,构造简单,无活动部件,制作安装方便,其主要由数个混合元件组成,将其放入絮凝池进水管即可。水和药剂通过混合器时,被单元体多次分割,改向并形成涡旋,以达到混合的目的。机械搅拌混合耗能大,管理复杂,相比之下,管式静态混合器静具有占地极小、投资省、设备简单、混合效果好和管理方便等优点而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本次设计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
(2)絮凝池比较分析
折板絮凝池絮凝时间短、絮凝效果好,是大多数水厂选择的对象。
本次设计采用折板絮凝池。
(3)沉淀池比较分析
平流沉淀池造价低,操作、管理方便,且对原水浊度适应性强。
本次设计采用平流沉淀池。
(4)滤池比较分析
V型滤池占地面积小,除节省能耗外,气、水反冲洗加横向表面扫洗,冲洗效果更好,普通快滤池占地面积大,且存在冲洗效果差、反冲洗频繁、水耗和电耗高、管理操作复杂等缺点。
本次设计采用V型滤池。
综上所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日处理量约18万吨的水厂,且水量变化量不大, 原水水质较好,根据净水工艺方案一和方案二技术性能比较,选定方案一。
4. 参考文献
[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工作计划
(1) 2022年1月15日~2022年2月27日(0~1教学周),毕业实习,收集资料;
(2)2022年2月28日~2022年3月6日(2~2教学周),管网规划方案及水厂规模确定;
(3)2022年3月7日~2022年3月20日(3~4教学周),管网设计计算和绘图;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