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护城河作为城市的重要命脉,也是城市的特殊开放空间,很多本来就是城市的起源地,承载着很多的城市记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景观设计功能,而是越来越注重景观的文化内涵。
滨河绿带是近年来公共景观复新复绿的重要措施,是打造城市风光带的重要节点。本课题隶属小桃园护城河西岸绿化带,位于南京京鼓楼区挹江门外北起中山北路,南至淮滨路,全长6公里。绿带以塑造成具有“浓厚桃园文化,并与对岸小桃园公园融为一体的整体环河系统绿地”为主题,结合生态、亲水理念,进行全方位打造护城河两岸风光带。
本课题属于小桃园护城河西岸二期,位于小桃园护城河畔,东临护城河、西至锋尚国际公寓小区、南至佳盛花园东侧路、北至察哈尔路,南北向楔形绿地,设计面积约为2.3万平米。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时,依托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运用生态理念设计手法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从而达到现代城市公共景观从传统功能性向生态持续性的转变。不仅要注重对于地域文化的体现,更要关注时代发展和城市建设理念趋势、展现景观的人文关怀、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传承地域历史文脉。合理构建赋有人文精神和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独具城市魅力、激发城市活力、可持续复绿的现代公园。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满足公园必备的景观功能以及可持续的生态功能
在综合分析各种场地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系统的交通流线组织、景观序列营造、地域文化体现、各项设施配置、植物的特色性景观塑造,并保证审美和游憩的基本功能。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西方城市掀起了城市复兴的浪潮,滨水区的开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以内河文化为主导,河流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也成为国内滨河城市关注的热点。城市滨河绿地属于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的一种,与城市其它绿地不同,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介,更是城市景观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滨河绿地建设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开发项目。 ref _ref124855001 \r \h \* mergeformat [1](迟磊.202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选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清华同方 cnki 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检索了 1999 年至 2023 年的论文,其中有关于滨河绿带、文化传承和山水格局的条目。最后,选取获得 10篇对我们毕业设计课题有重大价值的论文。对收集到的论文进行类比、归纳和整合,同时对其进行分析,以提取出借鉴研究课题的文章,作为本文的重要理论参考基础。
4. 研究方案
以满足公园必备的景观功能以及可持续的生态功能为主,致力于满足当地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以及外来游客进行观赏的需求。入口广场集散区域为人们提供休息活动交流的场所﹐赏花步道为人们观赏桃花、更好地接触自然提供可能,中心活动区域成为周边家庭带娃出游的不二之选。在综合分析各种场地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系统的交通流线组织、景观序列营造、地域文化体现、各项设施配置、植物的特色性景观塑造,并保证审美和游憩的基本功能。
依托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设计意向选取其地域特征: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体现山水交融的山水格局。体现城市文化的传承,凸显地域特色。山水城市理论是将城市看作园林,将中国古典园林中表达的诗情画意、意境美运用到城市建设中去,达到对中国丰富的山水资源进行塑造的目的,有助于维系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微观上利用铺装﹑小品、植物等造景手法来体现景观意蕴。场地道路可采用彩色透水沥青混凝土;道路流线设计成环状,利于游人观赏,在场地中充分接触自然;道路引导游人交通,一侧视野开阔有丰富植被,利于观赏;另一侧有高大乔木,多采用香樟等乡土树种,形成景观林,美化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周边环境。植物种类丰富,有开阔的草地,形成开敞空间,也有丰富的组团绿化;植物群落配合自然种植,高低层次分明;种植模式丰富、形式多样,充分考虑了绿化的遮阴覆盖率和考虑场地的功能。合理安排文化融合、交通导向、景观构筑物、完善设施以及植物景观塑造。
5. 工作计划
23.01.02-23.01.29:根据选题要求进行资料归拢、查询与收集。
23.01.30-23.02.12:撰写开题报告,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23.02.13-23.02.26:研究电子地形图,并查找相关设计案例。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