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意义:稻田是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生态功能,净化污水,美化环境,还是一座巨大的物种基因库然而现代稻作生产为片面追求其生产经济效益,对稻田生态系统过度干扰,加大稻田的利用开发程度,导致稻田生产力下降,污染加剧,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正是适应农业发展现状而产生的,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工程系统,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 稻田养鸭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20世纪60年代就有技术总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历流动放牧、圈牧结合和稻鸭共栖等发展阶段[1],但由于鸭子践踏禾苗与啄食稻穗,稻田天敌危害、食料不足和病虫难防,化肥和农药对鸭子栖息的负面影响以及鸭子规模放养防疫技术不成熟等[2]多方面限制,加之各地重视程度不够而未能广泛普及。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 鸭稻共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
鸭子不停地在稻田中日夜活动对土壤肥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技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活动的长时性等特点,从而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培肥土壤,改善水体理化性状,刺激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实现在水稻生产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而基本上可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的目的。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小区试验,系统研究和解析了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结构,并通过与常规稻作模式的对比实验,探究了稻鸭共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
技术路线:见附件实验方案: 本试验共设两个处理,即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和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按照水稻常规栽培方式,即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进行常规管理)。
两个处理在插秧前施用有机基肥相同。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 明确了不同水稻栽植方式对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稻鸭共作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稻鸭共作这种农牧结合模式,不仅有利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也使鸭子的生物学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防治了稻田病虫草害,减少化石能投入,增大产出。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通过添加稻田食物链,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使稻田物质得到再循环利用以保证稻作系统的永续性,增加系统稳定性,同时又能达到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目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7年6月9月期间进行田间实验,并在水稻的生长期内取样 2017年9月2018年3月对取得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2018年3月6月进行论文的撰写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