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迈入中高速增长,提升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愈发紧要和关键。《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国家专项重点规划问题之一,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尤其备受关注, 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判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波动态势亦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已经成为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基础分析框架,这也带来了相应的新的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或国家)也开始加强对区内创新发展状况的指数测度研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基于创新周期理论,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造我国科技创新景气指数,从景气状态的角度更加直观地展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科技创新景气状态的预警信号系统。
-
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的评价,不同于目前许多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等现状静态的评价
-
构建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模型和预警信号系统,解决现有研究缺乏动态时效性,对科技创新政策指导力度不够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景气预测,早在十九世纪末期,国外就出现了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景气预测方法,特别是在经历了几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相继开展了对景气预测方法的研究。西方国家在景气预测的实践上,从早期单一的超前指标到后来abc三曲线的哈佛指数[1],景气指数开始逐渐应用到经济生产当中。
基于美国经济学家米切尔等人的经济循环理论[2],经济学家穆尔带领团队提出了扩散指数[3],通过指标序列方向的变动来反映景气状态的改变。但它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反映景气状态变化的程度,也无法反映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穆尔和希斯金提出了合成指数,它将三个指标序列不同种类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调整,予以加权,通过观察指标的变化,来观察经济发展的动向,预测其景气状态变化。随着经济计量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景气监测方法开始与经济计量模型结合,在研究和应用中逐渐形成互补的关系,现已成为西方景气预测的主要方法。
在国内,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产业的景气指数。孔宪丽、陈磊[4]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景气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周期性运行规律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综合规律基本一致。倪晓宁,戴斌[5]利用合成指数法构建了中国旅游市场的景气指数,指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最终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王志凤、杨丰肃[6]利用合成指数法构建了兰州市房地产业的景气指数,并根据其波动状态具体分析了兰州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景气指数的目的和意义
2、汇总整理已有的景气指数和科技创新指数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5. 参考文献
[1] 屈定坤.西方的景气预测[j]. 1998(02):34-36.
[2] w.c.米切尔.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253.
[3] g.h.moore.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cyclical revivals and recessions,business cycle indicators (volume i)[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5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