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宜居性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1 06: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间差异性也在逐渐扩大,人们为了追寻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往往选择在更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因此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

其次,宜居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生态层次的概念,随着学者的深入探究,它逐渐包含经济、环境、文化等全方位的角度。城市的宜居性进而可以用多类指标数据来衡量,并可能会对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产生某种影响。

探究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可以为各城市不断改善提升提供依据,进而实现在提高本地居民幸福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留住高科技人才或其他从业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也是流动人口普遍青睐的流入地,研究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对于区域人才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首先研究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个体异质性,接着探究决定城市宜居性的各指标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总结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关键性因素,并为提高其定居意愿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民的定居意愿进行归纳量化,并探究不同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个体异质性。

2.建立衡量城市宜居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因子得分,探究各因子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

(三)写作提纲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定居意愿量化及个体异质性

2.1 流动人口定居意愿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个体异质性研究

3.城市宜居性研究

3.1 城市宜居性定义

3.2 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体系

3.3 数据搜集与处理

3.4 因子分析及结果

4.城市宜居性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

4.1 模型的建立

4.2 影响因素分析

5.总结与建议

5.1 创新点与局限性

5.2 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口流动的规律、模式、影响因素等,二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流动人口的动力机制。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即人口迁移的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形成。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1969)则提出,只有当劳动力估计在城市部门的预期收益大于农村,迁移才会发生。

我国学者对流动人口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西方国家的“人口迁移”概念并不适用于我国。张庆五指出,流动人口应当是指临时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辖区范围,前往他地不时回返的人口。[1]我国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的流动机理、区域影响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几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影响定居意愿的因素的研究逐渐增多。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确立选题,查找文献,完成文献综述。

第二阶段:完成开题报告,阐明选题理由、研究内容、写作提纲、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问题。

第三阶段:收集处理数据,构建相应的模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字数不少于12000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张庆五.关于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概念问题[j].人口研究,1988(03):17-18.

[2]藏媛,郝枫.空气质量对流动人口城市留居意愿强度的影响[j/ol].软科学:1-12[2021-10-24].

[3]冯美乐. 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