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由此引发的互联网思维的兴起,同时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和民间融资需求量巨大的背景的催化作用下,一些有创新性思维的领军人物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属性,开创了一种新兴的微金融信贷模式--#8220;P2P网络借贷#8221;。即出借人和借款人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借贷关系,满足了个人借款与投资双方面需求,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我国于2007年出现了第一家P2P借贷平台--拍拍贷,几年的时间,P2P平台迅猛发展,截至2015年11月,国内P2P平台已达3769家,但随之而来的#8220;跑路#8221;事件也层出不穷,出借人过分追求高收益,平台对经营风险的忽视,借款人的诚信问题等导致的信用风险越来越突出,使得平台和出借人的损失很大。而我国P2P行业相较于国外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具有#8220;中国特色#8221;的商业模式,与传统模式产生较大程度的变异,这使得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并且一直以来,监管当局对P2P借贷都保持着较大的容忍度,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但这也暴露出各种风险和问题。因此,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风险和监管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首先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与英国的zopa和美国lending club的运营模式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然后具体从借款人的审核、资金流向、还款阶段三个方面分析p2p借贷平台的业务流程中可能引发的经营风险。最后针对p2p平台的主要经营风险探讨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刘征驰、赖明勇(2014)认为,不能简单地将p2p融资理解为传统借贷活动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实质上,p2p平台因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赋权而获得了巨大的金融创新空间,这使得传统线下难以实现或者实现成本很高的业务模式变得可行。
赵婉媚(2014)指出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保留了英美模式中的线上平台模式,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市场环境,延伸出了#8220;线上线下并行#8221;的新模式。
刘绘、沈庆劼(2015)认为在我国,由于存在相对特殊的经济与制度环境,p2p网络借贷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由于征信数据的缺乏,p2p信贷的审核大多要依赖线下尽职调查;另一方面,由于普通投资者往往具有#8220;刚性兑付#8221;的偏好,所以p2p平台又大多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兜底设计。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
5. 参考文献
[1]张建刚 田静.lending club上市对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启示[j]. 西南金融, 2015(7)
[2]赵婉媚.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与监管[d].华东政法大学,2014
[3]沈伟民、曹磊.#8220;庞氏骗局#8221;阴影笼罩p2p网贷[j].经理人,第234期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