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收入差距较大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尚未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财产性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由无到有,再到快速扩大,是造成总体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的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增速快、收入构成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基数小占比低、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家庭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迅速增加。2000-2012年 ,城镇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27 % ,远超同期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16%。按照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口径,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为4391元和377元,占城乡居民主要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6%和3% ,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8%~36%的水平(Schlenker和Schmid, 2015)。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方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当前,财产性收入逐步成为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有关财产性收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特别是消费的影响。收入本身以及收入差距是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值得研究。消费、投资、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受阻,如何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引领经济增长,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基于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消费的影响以探究财产性收入对于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相关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一是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以及动态变化趋势,并得出决定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二是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探究财产性收入对于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三是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写作提纲:
一、导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财产性收入本身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宁光杰(2014)探讨了个人能力差异还是市场制度阻碍导致了财产性收入差距,牛启同、陈梦洛(2016),韩海燕(2018),许坤、卢倩倩(2020)等人研究住房制度改革、税收制度和土地财政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影响。此外,李文、王佳(2020)两位学者认为我国财产性收入的税收调节存在调节范畴有缺失、财产性收入总体税负偏低、税率水平单一等问题。谭智心(2020)研究得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房产价值的差异及其相关制度安排,对我国未来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着重要影响。
财产性收入的来源主要有金融类资产和非金融类资产两个方面,其影响因素目前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唐泽富(2009)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康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出现“马太效应'现象;国家住房制度、金融制度不健全;城镇居民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投资知识、风险意识欠缺。陈刚(2015)研究发现,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地促进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并降低了财产性收入在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分配的不平等。何丽(2020)使用chfs2015数据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促进居民的资产市场参与率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显著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机制。王文涛、谢家智(2017)在研究者还发现预期社会化对家庭的金融投资行为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段庭轩(2020)认为“生命周期效应”在我国家庭金融资产中显著存在,年龄与风险类金融资产的配置呈倒u型关系,家庭规模越大,家庭越少参与风险类金融资产配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5. 参考文献
[1]易行健,朱力维,杨碧云.财产性收入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8,34(03):21-2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