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和成人教育机构以腾讯会议等远程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在线教学,在线学习成为当前成人教育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线学习因其在学习资源、知识表征与呈现、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信息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学习方式。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今年新增近3.7万家在线教育相关企业,平均每天新增约175家。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疫情影响,线下教育加速向线上转移,在线教育加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指出,预计整个在线教育行业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400亿元,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带宽的升级、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方式其中主要包括腾讯会议、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等。特别是网络直播技术在家教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民营教育培训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多种在线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在高等教育课堂有了多种尝试,凸显了在线教学的优势。
理论意义:在线教育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行业的定义,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培训,利用互联网带来更广阔的世界观,加大社会化协同,知识也越来越去中心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话联网改变了人的认知,也导致了教育的创新,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法等都将改变。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1、分析在线学习体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不少于1200字) 近年来,国内很多成人高校和成人教育机构以腾讯会议等远程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在线教学,在线学习成为当前成人教育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柴媛媛,王卫国(2020)介绍到,腾讯会议是腾讯公司开发的网络会议软件,可容纳300 人,服务器稳定,语音视频传输效果好,更重要的是腾讯会议可以双向多通道语音、视频通讯,可以利用双向的“共享屏幕”功能,实现软件操作类课程的在线演示和学生指导,比如,教师可在线向学生演示编程调试过程,也可通过学生的共享屏幕指导学生端的调试。 然而张成龙,李丽娇,李建凤(2017)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参加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学生学习者反映通过在线学习无法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在线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和丰富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快速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绩效水平,保证数据以及隐私安全,都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腾讯会议为例,探究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为改进当前的在线学习现状提供参考。 2.1 在线学习体验的概念 刘斌,张文兰,江毓君(2016):“学习体验从词源的性质来看,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李英(2011)认为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在知识或技能习得过程中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教学要素的反应感知及行为表现。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线学习因其在学习资源、知识表征与呈现、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信息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学习方式。喻恺,吴雪(2009)发现英国是最早开展学习体验调查的国家,2005年政府通过组织全国大学生调查机构(National Student Survey),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 2.2 在线学习体验的构成要素 在研究学生线上学习体验构成要素时,学者多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切入,贺媛婧,袁亚兴(2015)将学习 体验分为学习资源体验、平台设计体验、社会化交互体验、学习进度管理体验及考核方式体验等五个方面。胡新华,周月(2014)则是借鉴顾客体验理论,从感官、情感、思考、知识和关联体验五个方面对 学习体验进行分析。吴筱萌,雍文静,代良等人(2014)则主要关注在线课程的学习效果方面,进而将学习体验划分为 对于课程的主观反应、课程效果、课程满意度、课程设计等部分。 2.3 在线学习体验的相关影响因素 2.3.1 教师教学水平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 这一点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复制性地将传统课堂搬到线上,惯性地秉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主导性因素。教师是线上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教学平台的选择和使用,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进步,以及教育技术的水平和素养都直接关系着学生对线上学习体验的 好坏。从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对于互动性较强的直播和线上互动研讨等教学模式更为满意,而对于腾讯会议等单一的、以教师输出为主的教学模式体验较差。翁朱华(2012)认为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课程重新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致力于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方式,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引导师生和生生互动,激励学生完成课后的作业。因此,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网络教学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积极融入线上教学改革大趋势;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所在学科和课程性质,注重采用探究式在线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参与,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要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 与及时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在线教学效果。许艳娟(2022)认为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有关,年长的教师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腾讯会议这一类的在线学习平台。其次,网络课程资源固然海量,但同质化、低层次现象比较严重。若将网络课程校本化或者班本化,就需要再加工,但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对在线学习体验有影响。所以她提出要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入手,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应秉持育人理念,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平台建设。张润芝(2018)认为鉴于教师教学技能是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之一,作为在线课程开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的在线教学技能。除专业深度、表达能力外,还应包括领导力、组织力、信息素养等。杨素娟,莫冬敏(2010)认为国内在线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很多网络课程都只是将传统课程搬到平台上,多数教师并不具备开展在线教育的必要教学技能。BERGEZL (2016)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是“讲授者”,也是“领导者”和“激励者”。Stogdil RM(2015)认为领导能力在明确和实现小组目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顺应现代化的学习需要,教师须摒弃“教师主体”的陈旧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设计和组织在线教学的能力,引导、促进学习者向共同目标迈进。 2.3.2 学习平台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 这一点是针对学校层面的网络技术中心和教务管理部门而言的。平台使用种类繁多,课程信息相对分散,线上教学技术和水平的缺位,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客观性因素。平台建设和网络设施建设是保障线上学习的首要条件之一。从教学平台数量来看,由《疫情期间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调查报告》(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20)可知,教师目前使用教学平台数量非常多,涉及范围非常广,呈分散状态。从区域和高校类别来看,不同区域、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之间对于线上学习体验存在差异性。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规模和数量都有待提升,需要教师和学校的积极使用,加强对平台的使用频率,做到能够熟练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从大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来看,学生评价较高的教学模式多集中在作业提交和反馈、使用学习工具等较为浅显的层次。刘振天(2020)认为完善课程平台建设,不仅要规范线上教学平台使用,减少教师平台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缓解区域和高校类别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公平现象,并且要打通学生课程平台和学习通道,减少使用诸多平台所带来的“软件绑架”,还要加强师生互动路径的思考与设计,为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创造更多机会,提升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 2.3.3 师生互动与关系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 张栋辉(2021)提出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教育必须要顺应趋势发展,建构在线学习共同体。有关共同体的建构,关键在于师生同心同力,需要线上教育的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从多方面促进共同体的建构。建立线上目标共识,形成学生合作驱动;正确定位线上角色,奠定师生合作基础;展开线上探究教学,增加师生合作可能;端正线上沟通态度,营造师生合作氛围;加强线上互动交流,促进师生情感沟通。根据徐恩芹(2016)的实证研究表明,师生互动能够影响在线学习的绩效,通过对师生交互不同维度的划分,进一步揭示出师生交互的不同维度对网络学习绩效尽管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不同维度对在线学习绩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交互内容对在线学习绩效的影 响最大,其次是交互时间,其他各维度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这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通过设计师生交互来改进在线学习绩效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从师生交互的角度来讲,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在设计师生交互活动时,通过强化教师对交互内容的引领,适当延长交互时间,可以优化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交互,从而更好地改进网络学习绩效。 2.3.4 同伴互动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 鉴于同伴互动和协作是影响在线学习体验的关键因素,可知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在线学习体验的提升十分重要。同伴交互协作是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及协作对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感受、提升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张立国,刘菁,解素敏(2009)认为在在线学习过程中,网络虚拟特性以及 学习者学习地点、学习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会让学习者产生较强的社会疏离感 ,在场感的缺失导致 学习者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动协作关系。江毅,何晓萍,万昆(2016)的已有研究表明,缺乏互动协作、学习孤独感已经成为导致远程学习者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Bayeck RY(2018)认为线上学习的学生处在不同空间,网络虚拟特性使学生在线学习时难免有强烈的疏离感,进一步加大了学习者之间建立稳定协作关系的难度。 Khalil H(2014)认为孤独感和缺少同伴互动被认为是学习者退出网络课程的关键原因。因此,远程在线教学不但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要 减少学习者的社会疏离感,增加学习者之间的实时交流机会。课程的开展不仅要求学习者对内容具有较强的兴趣,还需要同伴之间对观点、问题的实时交流。张立国,刘著,解素敏(2009)认为良好的在线课程讨论氛围和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线上学习的动力和归属感,且有助于提升学习者间的交流能力和对个别差异的接受能力。开展在线学习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平台的协作工具,包括电子邮件、博客、文件交换和讨论板等,同时也可鼓励学生使用一些实时交流工具,如微信、qq等。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阐述个人学习思想及对他人观点进行评价,使学生之间加强社会性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弱学生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3.5 网络安全和信号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 在线学习是在一个网络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网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安全的好坏会影响在线学习的安全与否,比如数据、学习成果不被盗用,也防止在线会议被黑客入侵盗用信息或者进行恶作剧等。王磊,黄琬晴,李艳(2018)表示'互联网 '时代中,用户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在这个环境下开发一个在线学习系统,需要考虑数据获取来源增多,数据量变大等实际问题。所以,在通过分析挖掘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数据会带来很多安全问题。他们通过分析'互联网 '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问题和存在的隐私风险,提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策略,为后续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李军华,仲俊祥(2017)提出电力系统网络安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电力系统网络中的硬件或软件以及其中的数据因恶意原因遭受到破坏、更改时,就会导致网络服务中断或不稳定运行。上述现象可以称为网络人侵。朱琨,张琪(2017)表示网络入侵行为会导致电力系统数据泄漏,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现阶段网络入侵手法主要包括口令入侵、缓冲区溢出、端口扫描及欺骗攻击。所以,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雷育胜,周恒洋(2022)提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将系统论的观点、理念、思维与方法 融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从“目标—方向”“布局—优化”“动力—过程”“评估—迭代”四个维度不断着力,确保其目标的牵引性、推进主体的多元性、加强客体的自律性、提高评估的科学性,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邢越(2019)简要说明了物理层的帧结构和信道。其次,阐述了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和思路,进行网络优化工作,包括单站优化、簇优化和日常优化等,其中单站优化是网络优化的基础。分析了网络优化中的两个参数RSRP和SINR,RSRP反映了信号的接收强度,SINR反映了网络信号的质量,这两个指标是网络优化工作人员所重视的。再对LTE网络优化中的常用模型和重要算法作了说明,重点介绍了调度算法。最后,结合重点场景中的实际优化案例,分析了实际场景中出现的问题,经过网络优化,提高了网络质量,有效的改善了网络信号。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和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五个因素,发现学者们从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和平台、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等方面较多的对在线学习体验进行了研究分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网络安全方面对在线学习体验的研究较少,二是针对的是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整体状况,并没有指定特定的在线学习课程,这一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在线课程时的各种状态和体验,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研究的针对性不强。三是着重关注学习者层面的因素,而没有关注课程和平台层面的因素,四是及时性不强。本研究之后会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除了研究学习者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也要加强研究其它因素对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从多方面探究对在线学习体验产生影响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斌,张文兰,江毓君.(2016).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中国电化教育,(10),90-96. [2]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5 [3]喻恺,吴雪. (2009).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中国高教研究,(5),47#8722;49. [4]贺媛婧,袁亚兴.(2015).基于用户学习体验的 MOOC 学习模式对比研究——以 Coursera和Edx 为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9),122#8722;124. [5]胡新华,周月.(2014).MOOC冲击下高校教师的因应策略:学习体验视角.现代教育技术,(12),19#8722;25. [6]吴筱萌,雍文静,代良,等.(2014).基于Coursera课程模式的在线课程学生体验研究.中国电化教育,(6),11#8722;17. [7]柴媛媛,王卫国.基于腾讯会议和雨课堂的在线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11):48-52. [8]张成龙,李丽娇,李建凤.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以Y高校的实践为[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0-66. [9]王磊,黄琬晴,李艳,等. '互联网 '环境下在线学习数据安全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3):63-64. [10]许艳娟. 提升在线学习效果的策略[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7):87-89. [11]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20-04-07).疫情期间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调查报告. [12]张润芝,不同区域学习者对远程教师能力需求差异研究[U].中国远程教育,2018(4):54-61.[13]杨素娟,莫冬敏.网络教育课程论坛教学性存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39-44.[14] BERGEZL . The role of the online instructor / facilitator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35(1):22-30.[15] Stogdil RM . Leadership , membership and organization [J] Psychological Buletin ,2015,(1) :1-14. [16]张栋辉.在线教育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4):53-56. [17]徐恩芹.师生交互影响网络学习绩效的实证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6,37(9):61-68. [18]张立国,刘菁,解素敏.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84-89 [19]江毅,何晓萍,万昆.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的效果与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3):80-85 [20]Bayeck RY , Hristova A , ablokow K , el al . Exploring the rel - evance of single - gender group for mation ; What we learn from a ma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00C)0].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 - gy ,2018,():88-100 [21] Khalil H , Ebner M .M00C completion Rates and Possible Methods to Improve Retention - A Literature Review [A]. World Confer - ence on Educational Mulimedia ,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 Tampere : Finland ,2014:1305-1313. [22]李军华,仲俊祥.多组件协作式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7(22):74—76. [23]朱琨,张琪.机器学习在网络人侵检测中的应用[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7,32(3):479-488. [24]雷育胜.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谫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67-69. [25]刘振天.(2020).一次成功的冲浪:应急性在线教学启思.中国高教研究,(4),7#8722;11. [26]翁朱华.(2012).在线辅导:在线教学的关键——访在线教学领域知名学者吉利西蒙博士.开放教育研究,18(6),4#8722;8. [27]邢越. LTE系统无线网络优化与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9.
|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之前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问卷设计,从多个方面提出问题,找出并分析影响在线学习体验的多个因素,最后提出有效建议,增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 研究思路: 目前,在线学习成为相对比较常用的学习方式,那么,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到底如何呢?大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大学的四个学院为例进行调查。(以下简称H大学)。为了调查这所的大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回答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本研究将按照以下思路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并梳理有关在线学习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将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其次,根据已有文献初步设置访谈提纲,后通过参与H大学2022年秋季学期初为期一周的在线学习,结合自身参与课程的实际体会修改并完善访谈提纲,继而对六名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的结果进行梳理,从而得出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现状和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因素。再次,依据文献和访谈得到的结果编制《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调查问卷》,并对四个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最后,基于调查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综合型问卷,在多个高校进行发放,了解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现状,对在线学习的体验是否良好,找出在线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收集有效数据,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2)案例分析法:使用腾讯会议作为例子,探讨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根据腾讯会议中的在线学习特点,给出一定的评价和建议。 (3)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整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资料,再结合腾讯会议,针对在线学习方面,对收集到的有效资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4)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等等。 (5)访谈法:访谈调查,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调查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教育调查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具体体验,二是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框架: 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及内容、全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在线学习体验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在线学习体验的内涵、维度、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莫定基础。) 第三章: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现状与相关理论(在线学习体验的定义与发展、概念及优势、研究现状) 第四章:研究假设和模型提出(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详细的描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量表与问卷设计、变量定义) 第五章:数据统计与分析(问卷发放与收集、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关键变量的基本情况)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主要包括研究的结论与讨论,以及对研究不足的反思。)
|
5. 工作计划
1)查阅与在线学习体验有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3)进行实地调查及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