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土壤盐渍化是严重制约全球农业生产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 [1]。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统计,全球有超过8亿hm2土地不同程度的受到盐渍化的危害[2]。我国有超过3000万hm2土地属于盐碱地[3]。此外,不合理的轮作、施肥和灌溉等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na 和cl-是土壤中所占比例较高的2种主要盐分,因此植物耐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抗na 和cl-方面。盐胁迫下,植物首先受到的直接危害是渗透胁迫,且持续存在,表现为高浓度的na 引起的土壤水势下降,导致植物吸水困难,甚至还会引起植物组织内的水分外渗而发生脱水,导致植物生理干旱,抑制植物的生长。其次是离子失调导致的毒害和营养元素的亏缺,即大量的na 竞争取代植物生长所必须的k 、破坏细胞内ca2 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最后,植物受到氧化胁迫即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生理生化代谢出现紊乱和有毒物质积累,最终导致植物的生长发育被抑制甚至伤害致死[4]。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为唇形科裂叶荆芥属植物,以全草或花穗入药,是传统中药材,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等[5],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被广泛使用,也是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此外,荆芥还可食用、驱蚊[6]、杀虫[7]等,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荆芥多来源于人工栽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然而,作为荆芥主产区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开展荆芥的盐胁迫相关研究,对药用植物荆芥的规范化栽培和抗逆驯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砂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荆芥幼苗生长、质膜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离子吸收与分配,明确荆芥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特征,以期为深入探讨盐胁迫对荆芥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的目标
1.1 探究盐胁迫对荆芥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1.2 探究盐胁迫对荆芥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1 盐害指数的计算
观察各处理植株的生长情况,按照盐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盐害分级标准为0级:叶片伸展,生长正常;1级:少量叶片边缘干枯或黄化;2级:50%叶片及少量茎段干枯或黄化;3级:80%以上叶片黄化,50%以上茎段干枯;4级:完全死亡。然后参照秦红艳等的方法略作修改,计算盐害指数: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关于荆芥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化学成分,制作工艺、药理药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在逆环境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见。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将目光投放于逆环境的研究上面,而盐胁迫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本研究以荆芥为研究材料,研究盐胁迫下荆芥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情况,探索其对盐胁迫适应的生态学意义。以期提高荆芥的环境适应能力,探寻最适盐胁迫浓度。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
本研究预期在6个月内完成:2018年3月——2019年5月。
2018年3月——2018年5月:日光温室培养荆芥至苗期,进行预实验及盐胁迫处理,筛选适宜的nacl浓度和盐胁迫处理时间,观察植株生长状况。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