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动态
氨氮是鱼类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占鱼类氮代谢的60%-80%[1]。水中氨氮浓度是以总氨氮浓度来表示的,总氨氮包括离子氨和非离子氨,其中离子氨对鱼类的毒性较小,氨氮的毒性主要来自非离子氨。非离子氨的毒性主要是由于非离子氨具有脂溶性和非离子性,从而能够在鳃膜上扩散,而离子氨由于具有较大的水合物实体,因而不能从鳃膜上扩散[2]。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水产养殖动物残饵和排泄物的加氨作用是诱发鱼病的主要环境因子[3]。氨氮对鱼类造成的伤害主要有:鳃部及肾脏充血,肝组织水肿[4];血液部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5];对鱼类抗氧化酶系统造成影响[6]。国内外,对于氨氮胁迫应激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例如,李波[7]等的研究表明非离子氨对黄颡鱼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产生明显的影响,血糖浓度总体上表现为降低的趋势,皮质醇水平随着非离子氨升高而增加;周鑫[8]等研究显示氨氮胁迫会改变鱼体结构。本试验旨在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血液指标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的毒性作用机制。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又称武昌鱼,隶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鲌亚科,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肉质鲜美、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但其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产生应激,尤其是受到持续性的氨氮胁迫,或者水体中氨氮浓度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从而造成团头鲂的受伤、生病和死亡,影响了团头鲂的生长与繁殖。本实验以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性氨氮胁迫实验,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的血清生化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准确高效的团头鲂急性氨氮胁迫激评价指标体系。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材料及方法
本实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实验基地提供的团头鲂为实验用鱼。饲养于室内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规格为820700mm)内,随机分散养殖桶排布,减小实验组之间因光线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实验前在26℃水体中驯化养殖10天。正式实验期间,先通过预实验求出96h半致死浓度,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低氨氮组(对照组0mg/l)和高氨氮组(25mg/l),分别于0、6、12、24、48h采集样品,然后将胁迫48h后的鱼放入正常的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中进行恢复,96h后再采1次样,继而测试各种指标。
2、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建立准确高效的团头鲂急性氨氮胁迫激评价指标体系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4.03-2014.05查阅资料,拟订实验方案。
(2)2014.05-2014.09进行正式实验。
(3)2014.09-2014.12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