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NJ-35株溶血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开题报告

 2023-02-09 06: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种重要的人兽鱼共患病原,能引起感染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人类感染可引发腹泻或败血症。该菌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气溶素、溶血素和细胞毒性肠毒素等)、胞外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核酶等),其致病作用已成为当今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1]

chakraborty等克隆了包含溶血素基因在内的嗜水气单胞菌部分dna片段,酶谱分析明确定位溶血素基因,并确定了其上、下游基因[2]。wong等对两种溶血素基因hlya和aera测序,其中hlya的orf的长度为1865bp,编码599个氨基酸。失活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只能减弱但不能使溶血性和细胞毒性消失,当两个基因同时失活时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消失。该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 a6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是由两种溶血素基因hlya和aera共同作用的[3]。靳晓敏等对分离自不同水产养殖动物的42 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素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各菌株溶血素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结果提示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是相对稳定的[4]

嗜水气单胞菌nj-35株2009年于江苏南京自发病鲫鱼体内分离所得,是当前嗜水气单胞菌流行菌株之一。胡萌等对其进行了溶血性、溶蛋白性、外膜蛋白图谱、eric-pcr图谱分析及斑马鱼致病性试验,对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确定嗜水气单胞菌nj-35株基因组中影响溶血性的基因。

内容:前期工作已将转座子ez-tn5随机插入细菌染色体基因组,获得突变库(含947株插入突变株)。本课题以此为基础,对所有插入突变株进行溶血性鉴定,筛选出溶血性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并进行tail-pcr,对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确定转座子插入的确切位点。结合被灭活基因的表达功能,推测影响嗜水气单胞菌nj-35株溶血性的基因。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拟采用平板法溶血性鉴定试验 定性筛选,对溶血性发生明显改变的插入突变株进行溶血价测定,采用tail-pcr技术确定转座子插入的确切位点。

2、技术路线(附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关于嗜水气单胞菌病害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等,对气溶素和溶血素基因的研究尚未深入。嗜水气单胞菌NJ-35株是2009年于江苏南京自发病鲫鱼体内分离所得的流行菌株,关于该菌株的研究空间较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课题计划3个月完成,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① 2015年3月至4月上旬

筛选溶血性发生明显改变的突变克隆菌株,并进行溶血价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