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ehec)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食源性病原菌,感染后可引起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colitis,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等,且病死率高[1]。eheco157:h7是其主要的血清型,自美国1982年首次爆发流行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均相继发生了eheco157∶h7的感染流行,发病较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而中国自1986年首次报告o157∶h7感染的病例以来,已先后有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北京等十几个省市发现o157∶h7感染的散发病例,潜在着疫情爆发流行的威胁,仅在1999年江苏省徐州局部地区短期内就报告了131例o157感染性腹泻病例,其中仅有16例治愈,115例因并发急性肾衰而死亡[2]。由于eheco157∶h7感染具世界流行性、高发病率与病死率以及抗生素治疗会加剧病情等特点,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eheco157∶h7为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有周鞭毛,并有菌毛,不产生芽孢,发酵乳糖,不发酵或迟缓发酵山梨醇,氧化酶阴性,β-葡萄糖苷酶阴性的杆菌[3]。o157∶h7感染是一种食源性疾病,其贮存宿主主要是牛,其他的反刍动物以及家畜、家禽等都为潜在的宿主。o157∶h7能够长期寄居在健康携带者和牛、羊等动物的肠道中,因此无症状的带菌者和动物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4]。
目前,对其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分离培养,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传统的分离培养包括山梨醇麦康凯琼脂(smac)平板法、科玛嘉(chromagar)显色琼脂平板法、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mug)试验等;免疫学方法则有直接免疫荧光(if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磁性分离(ims)、乳胶凝集试验等;而分子生物学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bmorphicdna,rapd)、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随机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多位点可变数衔接重复序列分析、基因芯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等[5]。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在检测和鉴定方面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能快速准确判断,为追踪传染原、确定传播途径等提供有价值的流行病学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
了解南京市奶牛场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并分离eheco157∶h7。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pcr和血清学试验、生化实验等多种方法分离鉴定eheco157:h7。
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将从南京市多家奶牛场采集大量样品,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PCR和血清学试验、生化实验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分离鉴定大肠杆菌O157:H7,以了解大肠杆菌O157:H7在南京奶牛场的流行情况,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3月上旬,熟悉实验室环境,学习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3月中旬,定题,完成成开题报告,学习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分离鉴定的步骤方法,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试验理论、技术和条件等各方面的准备;
3.3月下旬至5月中旬,正式进行试验,采集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