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在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动物是其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1],实验动物作为重要的替代者,可以进行验证,可以反复试验,能够更加准确的分析疾病现象、验证疾病本质、阐明生命活动,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实验动物一生都生活在一个人工控制下的环境中,特别是近交系动物和免疫缺陷动物更是在一种特殊控制的环境下繁殖培育的,它们已经失去了较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它们需要更为严格的环境条件[2]以利于生长。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通过对实验动物中心不同楼面的饲养区域进行部分环境技术指标的检测,再进行数据整理和环境指标超标原因分析,制定方案以改善实验动物的饲育环境,不断提高对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有效提高实验动物生产质量,使动物实验结果达到最优化,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和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1.对屏障系统内空气洁净度、空气落下菌、氨气浓度等环境指标进行检测;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以及饲育情况、硬件设施及进出人员等的分析,找出屏障系统环境指标超标的原因;3.对多次测量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各环境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影响;4.参考实际情况、检测数据和其他国内外先进案例,提出改进方案以改善实验中心的饲育环境。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对屏障系统中实验人员的进出控制及操作规范的监督。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1.了解饲养室的饲育方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检测时间段,如饲喂后、消毒后、其他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2.为使数据具有广泛有效性和准确性,必将定期对实验动物中心的每个饲养室均进行多点检测,并做好记录;3.对当时所测量区域的饲养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以提供结果分析的依据;4.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环境技术指数超标的原因;5.根据原因提出合理的方案,以提高实验动物中心的饲养环境条件。
技术路线:具体见附件可行性分析:1.我在实验动物中心实习时,先在饲养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饲养工作,能准确快速地了解本中心的饲养方法,从而设计安排较为合适的检测时间;2.环境指标的检测方法在有关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的国家标准中均有详细的说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检测用仪器,如电风速仪、尘埃粒子计数器、现场氨测定仪等本中心均有;4.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得到实验中心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4. 研究创新点
1.对IVC笼具进行了试探性的环境指标检测;2.目前国内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立法较为欠缺,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希望这个课题的开展能够对改善实验动物环境具有辅助性的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5.03.01-2015.03.10充分了解该饲养中心的饲养方式,制定饲养室可能存在环境差异的几个时间段;2.2015.03.11-2015.04.10定期对个饲养室进行环境指标的检测并观察记录当时的饲养情况;3.2015.04.11-2015.04.15整理分析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方案;4.2015.04.16-2015.05.10再多次进行检测,确认改善方案是否有效,如无效,分析情况,找出原因;5.2015.05.11-2015.05.20整理两个多月的实验结果并撰写论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