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2-09 06: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近来的研究表明,吸入麻醉剂对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七氟烷是一种既适合全麻诱导又适合全麻维持的吸入麻醉药,具有苏醒快、刺激小的特点,并且对多种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有国外学者认为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可减少心肌梗死体积50%到6o%,这种作用被称为麻醉药预处理作用。同样提前给予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可以使大脑对缺血产生耐受,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七氟烷预处理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国内外研究概况:多位研究者在缺血之前间断给予不同频率和不同时程的七氟烷进行干预,均可观察到缺血细胞死亡的减少。研究还证明七氟烷预处理不仅具有短期的神经保护作用,还对缺血性脑损伤发挥长期的保护效应。然而,七氟烷预处理神经保护作用产生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对其机制的探索多集中于吸入麻醉剂对脑血流、脑代谢、兴奋性毒性、腺苷a1受体及某些离子通道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其对炎症因子及其上游信号转导通路、凋亡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影响。。

应用前景:对围术期脑缺血高危患者(如脑外伤、颅内动脉瘤或接受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患者等)应用包括吸入麻醉剂在内的药物进行干预,以达到减轻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的神经保护效果,从而减轻个人与社会的疾病负担。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七氟烷预处理可以通过对电生理的调控、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调控细胞凋亡等途径产生脑保护作用,但临床实验仍然经验不足,七氟烷预处理应用于临床及其效果的评价将可能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有国外学者认为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可减少心肌梗死体积50%到6o%,这种作用被称为麻醉药预处理作用。同样提前给予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可以使大脑对缺血产生耐受,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七氟烷预处理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我们在离体模型验证七氟烷预处理对小胶质细胞活化、nfκb及其下游的炎症因子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离体实验模型,进行细胞死亡率、存活率等的表达的测试以验证七氟烷处理对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存在影响,并通过对炎性因子的监测来探讨其作用机制。

内容:在大鼠bv2小胶质细胞细胞系中探索出比较稳定的培养条件后,通过设立sham组、control组、sevo组和vehicle组探讨七氟烷处理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并重点监测器炎性因子及nf-κb的表达。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治疗时间窗的确定、各项参数的确定、后期数据的统计处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脂多糖诱导炎症反应的方法建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离体模型,研究七氟烷干预对活化小胶质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技术路线: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离体实验模型;采用罗氏公司的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ldh的释放以评价细胞的死亡率,并用alamarblue的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炎症因子inos、cox2的水平;运用elisa的方法检测nf-κb与dna的结合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脑预处理即预先给予较轻的损伤或是化学/药理的物质以增加对于随后的程度更高的损伤的耐受性。这种获得的耐受性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的,它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延迟和持续的。研究发现吸入麻醉剂预处理可以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对其机制的探索仅局限于吸入麻醉剂对脑血流、脑代谢、兴奋性毒性、腺苷A1受体及某些离子通道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其对炎症因子及其上游信号转导通路、凋亡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影响。七氟烷对于局灶性和全脑缺血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外,七氟烷对OGD诱导的大鼠脑片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证实。这些初步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以确定七氟烷对于不同缺血程度的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及其持久性。

有关吸入麻醉剂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麻醉学基础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虽已有研究表明吸入麻醉剂对于心脏、肾脏、肺、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随着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神经保护作用及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信号通路。因此,临床上吸入麻醉剂作为神经保护剂尚无突破性进展,也无法客观评价其临床麻醉的长期安全性。七氟烷作为吸入麻醉剂因其在血和组织中溶解度低、诱导苏醒迅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小胶质细胞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巨噬细胞样细胞,在脑缺血缺氧损伤、炎症、免疫反应、神经元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七氟烷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解开上述谜团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理论线索。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建立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离体实验模型在大鼠bv2小胶质细胞细胞系中探索出比较稳定的培养条件,能够使每一批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5。然后通过探索lps剂量-效应曲线及其干预时程以探索出最适合的离体炎症模型。

2.试验分组小胶质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control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 95空气 5二氧化碳;sham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 92.6空气 2.4七氟烷 5二氧化碳;vehicle组:与溶于生理盐水的lps孵育 95空气 5二氧化碳;sevo组:给予lps 92.6空气 2.4七氟烷 5二氧化碳。

3.确定七氟烷干预的治疗时间窗在加入lps或无菌生理盐水1、6、12和23h后,给予七氟烷干预1h。在加入lps或无菌生理盐水24h,采用罗氏公司的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ldh的释放以评价细胞的死亡率,并用alamarblue的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