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旧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鞭毛、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对厌氧程度的要求并不严。多数菌株可形成荚膜,芽孢大而卵圆,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形成芽孢后对外界抵抗力强。该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及人畜的肠道中是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病原。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1]。该菌至少已发现15种毒素,能对人和多种动物致病,其中α、β、ε、ι等是主要致死毒素。根据菌株产生的4种主要毒素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个型[2]。a型菌株产生α-毒素;b型菌株产生α-毒素、β-毒素和ε-毒素;c型菌株产生α-毒素和β-毒素;d型菌株产生α-毒素和ε-毒素;e型菌株也产生α-毒素和ι-毒素。此外,a型、c型和d型的某些菌株可产生肠毒素(cpe)[3-4]。一般认为,c型菌株是导致2周龄内仔猪下痢和红痢的主要病原。a型菌株与哺乳及育肥猪肠道疾病有关,导致轻度的坏死性肠炎与绒毛退化,同时也是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5]。近年来,有关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中大猪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出急性死亡的情况。临床表现为怀孕母猪胀气,流产,甚至死亡。健康猪群突然发病,出现狂躁不安、全身肌肉震颤和口吐白沫等症状,随后约 1~2 h 死亡;有的猪晚上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第 2 天发现死于栏中,而且多为膘情较好的猪;耐过猪群食欲下降,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显著降低;在批量牲畜长途运输时,也常暴发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病。该病一旦流行导致大批动物死亡, 猪发病率可达16.8,死亡率67.2,在规模化、集约化畜牧生产的今天,该病流行并有逐年扩大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产气荚膜梭菌还可以导致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也可导致动物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高达70~100,危害严重。同时,本菌还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病死率高达40~100[6]。
参考文献:
[1]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93-19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标:
分析规模化猪场的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布现状,研究其生长特性及生化特征。
判断规模化猪场中气荚膜梭菌的毒素类型,分析其对c57小鼠的致病性。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菌落特征、革兰氏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鉴定;毒素致死实验;多重pcr检测法对其毒素基因进行分型;体外药敏试验。
4. 研究创新点
传统的产气荚膜梭菌诊断方法是用小鼠进行毒素中和试验,此试验需要标准抗毒血清,和大量的实验动物,既耗时又不经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敏感、特异的鉴别诊断方法,对于本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选择合适药物。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3.1-2015.3.15 查阅相关文献。
2015.3.16-2015.4.30 进行试验,获取数据。
2015.5.1-2015.5.24 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