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鸭呼肠孤病毒病是危害我国水禽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番鸭、半番鸭、樱桃谷鸭和北京鸭等多品种鸭均可感染呼肠孤病毒并发病。
本课题通过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pcr鉴定、序列分析、理化特性及致病性试验等研究,探究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鸭的临床致病特征,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根据宿主和病变,鸭呼肠孤病毒病分为3种主要类型,分别为番鸭白点病、番鸭新肝病和北京鸭脾坏死病,其病原分别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新致病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ew pathotype of muscovy duck reovirus,n-mdrv)和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 drv)。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从形态学、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角度对从全国各地养鸭场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和鉴定鸭呼肠孤病毒,了解鸭呼肠孤病毒临床感染的致病特征,为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采集临床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对分离到的毒株通过PCR鉴定、序列分析、电镜观察、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 病毒的分离1.临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2.病毒的分离培养二. 病毒的鉴定1. PCR鉴定2.病毒基因序列分析3.电镜观察4.部分生物学特性鉴定4.1对鸭胚的致病性4.2对细胞的致病性4.3对雏鸭的致病性5.部分理化特性鉴定5.1氯仿敏感性试验5.2胰蛋白酶敏感试验(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鸭呼肠孤病毒毒株的分离及鉴定是本项目的关键问题,而对雏鸭致病性试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采集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料,经处理后接种9-12日龄鸭胚、分离病毒,进行pcr鉴定及序列分析,利用电镜观察病毒形态特征、通过理化特性试验进一步鉴定,并接种细胞、鸭胚及雏鸭分析其致病特征,以阐明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二)技术路线 (见附件图)(三)实验方案一.病毒分离1. 临床送检样本的采集与处理无菌采集可疑病鸭的肝、脾等病变组织,剪碎研磨,制成匀浆,灭菌处理后反复冻融3次,离心取上清即为病毒液。
2.分离培养将获得的病毒液接种9-12日龄鸭胚进一步分离纯化,观察并记录鸭胚的死亡情况及病变。
4. 研究创新点
鸭呼肠孤病毒临床上多与其它病原伴发感染,非常容易漏检,本课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用送检样本来自全国各主要养鸭基地,调研工作更加系统和完整。
分离得到的鸭呼肠孤病毒接种试验动物可建立了单一病原感染的动物模型,为研究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及致病机理,以及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试验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09.04-2017.10.18 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方案和试验过程。
2017.09.25-2017.10.15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病毒的分离培养。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