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蓝耳病在我国规模化杨养猪场呈现多发频发状态,不仅引起猪群发生原发性病原感染,更为严重的是易混合或继发感染其他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通过对养猪场蓝耳病的检测、诊断、防控等技术和措施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如何控制和减少蓝耳病的发生及传播,减少疫病发生风险,以此做好种猪场疫病的净化与控制计划,达到猪场的稳定生产。
我国研究概况:1、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
朱汉守在《猪蓝耳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启示》中指出,在早期,典型的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母猪厌食、早产猪一般是预产期前2-7天早产,产生大量的弱仔和术乃伊胎,弱仔猪很难饲养成活,这是蓝耳病区别于其它导致流产的猪病的特点、母猪主要是妊娠后期流产,一般是一过性流产,4-8周恢复正常。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了解规模化养猪场中蓝耳病的疫病现状及其防控措施,通过对养猪场保育猪群蓝耳病的检测、诊断、防控等技术和措施的调查研究,弄清养猪场目前蓝耳病的发生现状及治疗预期。
内容:研究防治养猪场感染蓝耳病猪的有效措施。
拟解决的问题:1、感染蓝耳病猪的搜集寻找;2、对感染蓝耳病猪进行治疗;3、找到预防及控制蓝耳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从养猪场蓝耳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措施及效果和饲养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记录和观察猪群蓝耳病发病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效果。
技术路线:通过对养猪场猪群的观察,挑选出疑似蓝耳病的个体,将它们进行集中饲养管理,同时对已经确定是蓝耳病的感染病例进行病理解剖和拍照,重点观察病死猪的脾脏边缘或表面有无梗死灶,肾脏表面有无点状出血,肺脏的水肿及发炎程度,淋巴结的水肿。
仔猪有无胸腔积水和腹水,脐带部位有无大面积出血。
4. 研究创新点
在对蓝耳病猪进行治疗时,尽量寻找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制定出完善的防控措施。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主要从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发病前症状、发病初期症状、死亡时症状、发病猪的日龄、采食饮水情况、饲料来源及变更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原因,改善饲养管理漏洞,制定出防控计划。
预期进展:搜集养猪场内可用的感染蓝耳的猪群,集中饲养管理,分批次进行药物治疗,观察效果并制定防控措施使发病率降低。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