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跨区域、复合型的大气污染问题,联防联控机制应运而生,成为破解城市大气污染治理难题的重要途径。
本选题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联防联控机制,分析其理论基础、实践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为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区域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展开研究:(1)联防联控机制的理论基础研究,如王灿发等(2019)从环境法治视角探讨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法律保障机制;(2)联防联控机制的实践模式研究,如李莉等(2020)分析了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效果;(3)联防联控机制的制度建设研究,如陈红等(2021)探讨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法律制度构建。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联防联控机制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1.联防联控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联防联控机制的定义、内涵、意义,阐述其理论依据,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并阐明其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现状:梳理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体系、区域合作机制、监测预警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分析当前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联防联控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empiricalbasis。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城市或区域作为案例,深入分析其联防联控机制的构建过程、实施效果及经验教训,为其他城市或区域提供借鉴。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角新颖:将从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构建和优化,以期为推动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2.内容深入: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3.方法科学: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期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王金南, 刘峰, 霍守亮, 等.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关行动方案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 42(5): 4-8.
[2] 段宁, 陈长虹, 宁增平, 等. 中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体制机制障碍与对策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05): 1-7.
[3] 马丽, 张晓. 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企业与公众的责任共担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 2019, 35(04): 154-16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