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分析——基于间断均衡理论开题报告

 2023-08-30 08: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论是天花、sars病毒还是新冠疫情,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特别是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并持续至今。传染病所具有的流行性、危害性、防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征决定了卫生防疫工作需要国家持续作为,不断调整卫生防疫政策,与时俱进,以应对新的挑战。

关于公共卫生问题,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高星等人以建党百年的发展作为时间轴,依据时代特点、发展策略以及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状况,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历程分成了四个主要阶段:一、贯彻群众路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21-1949年);二、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体系(1949-1978年);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1978-2012年);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2012年至今)[1]。崔瑛,谭志敏总结得出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实践包括:党领导卫生防疫、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设立卫生防疫组织机构三项主要工作[2]。张凯月则是从卫生防疫体系的发展历程入手,梳理自新民主主义以来卫生防疫体系的发展、总结各个时期的发展经验,为新时代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3]。胡克夫指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变革特点,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党和政府在建国初高度重视发展新中国卫生事业,迅速改变广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极度落后的局面,还建立了面向全民预防为主的新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对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但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研究要么是着眼与整个公共卫生事业,对于卫生防疫政策一笔带过;要么是对防疫政策进行罗列,没有切入和研究抓手,缺乏对于卫生防疫政策变迁的分析;亦或是像吴文强,郭施宏一样从政策主体的价值情感心理系统入手,选择“价值共识水平”和“政府现状偏好”作为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变迁类型的两个重要维度,深入揭示价值共识水平、政府现状偏好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塑造不同的政策变迁类型,探寻影响政策变迁影响因素[5],但没有对政策变迁的演进过程、特点、内外动力因素进行全面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基本内容:

本课题拟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对我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卫生防疫政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70余年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梳理防疫政策的演变历程,考察防疫政策出台、变更的环境、经济、等各种背景和原因,利用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政策状态特征,力求解读其变迁的内在机理。

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找纸质书籍资料,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 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相关文献,分类阅读并得出一般性结论。根据所搜集的资料与数据,梳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政策的基本状况和内在机理;。

技术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已完成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公共政策学、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管理学、社会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地方政府学等课程掌握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参加了有关课程实习、调研等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同时,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查阅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将撰写的论文内容作了认真思考,对选题研究领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有了一定了解。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述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了大学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具备了查阅相关中外文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可以在线上开展答疑,为完成论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