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中的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跨文化运行。
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实力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与不同文化体系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不仅是对过去我国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问题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完善可以为我国未来的越加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指导、借鉴,逐渐消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传播困境,在国际上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为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助力。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从相关刊物上收集我国学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成果,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量化分析,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理清我国跨文化传播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并试图探寻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路径。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目前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侧重点;(2)在这一领域有优秀研究成果的学者;(3)国内外跨文化传播对比,总结出我国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方法与意义;第二部分包括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第三部分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语展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我国学者一般把研究对象更宽泛地界定为个人、组织,更多的是国家层面的交流,从组织与国家层面去发现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冲突。比如温朝霞、党芳莉、沈悦等人对于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如何构建、媒体构建下国家形象的误读等研究。他们将跨文化传播定位于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基本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其研究最后落脚的问题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国家形象的宣传渠道。甚至是在影视传播的相关研究中也更多地关注国家形象,比如赵瑞旭的《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国产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国产科幻电影lt;流浪地球gt;为例》。
国外: 西方学者将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个人层面的交流,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实践问题。比如Anne Uukkivi在《Personal factors support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learning of information sciences》一文中探讨的图书情报学电子学习中,跨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和讲师的个人因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包括动机、共同学生之间的相似性和学生的能力等因素。还有Alfonso Del Percio等人所关注的如何提高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研究。其议题方向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等问题,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大环境下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案例研究、个案分析、数据采集,最终所得的结论也是能够解决跨文化人际传播之间的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关于数据来源:用于毕业论文的文献,选取自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期刊(c刊起),例如《国际新闻界》等,以保证文献的质量。
(2)关于数据分析方法:用spss等工具,进行词频分析、多维尺度图分析和社网图谱分析,对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量化的处理。
(3)论文的撰写重点在于关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现状、杰出学者与不足点,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可视化的分析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果,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
5.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扩展与控制——电视的跨文化传播初论[j].现代传播,1992(03):45-51.
[2]张允若.国际电视:飞越太空的跨文化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08):74-77 51.
[3]高峰,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3):81-8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