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农业政策长期注重农产品的自给率,强调数量上的丰收,在这一方面效果显著,但是给国家财政造成的负担也不容小觑。由于我国农产品#8220;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8221;三量齐增的情况,我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商品,包括质量与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同时,又由于电商、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体制、完善市场机制、做好产业引导工作;要求农业企业以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为基础,比较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将地区间产业协调分工整合成一条集#8220;生产、流通、销售#8221;为一体的产业链系统,以各主体的分工合作实现地区间的协作共赢。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对某一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产业链进行分析研究,并没有涵盖整条产业链的全部主体,如农产品生产主体、加工主体、流通主体及销售主体,因此也无法很好地研究整体的运行绩效及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反馈信息,如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将以整个产业链协同中参与的每个主体为基础,从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方向研究产业链各环节对农业产业链的绩效影响,提出绩效评价指标,对指标权重的计算研究后,提出与供给侧改革整改措施相适应的产业链协同方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学习了解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背景,深入分析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目前的政策与供给侧的九大改革方面进行联系,真正做到农业的结构性改革。 (2)学习产业链协同机制的概念、协同方式及协同的最终目的,与我国目前的农业现状相结合,明确我们在实现农业产业链协同情况下获得的利益情况。 (3)以农业产业链协同的各个环节主体为基础,提出对整条产业链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判断对产业链协同的重要影响因素,从重要程度的分析提出与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整改措施相适应的产业链协同方法,以达到优化农业供给结构、保证有效农产品供给的目的。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目前研究的产业链协同绩效中大多涉及的是龙头企业等企业型评价指标,本文想就整个产业链涉及到的各大主体所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研究。 (2)在对选定的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后,与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政策相联系,真正将政府支持融入到具体的实施建设中,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措施。 提纲: 前言:研究目的及预期达到的结果 一、背景及概念概述 1.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的政府扶持、制度及互联网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2. 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概念的首提及要调整的大方向; 3. 产业链协同概念的提出、协同的方式以及协同的好处 二、国内外对农业产业链协同绩效研究进展 1. 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侧重及绩效评价方法 2. 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侧重及绩效评价方法 3. 目前对农业产业链绩效评价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针对整个产业链各主体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整改措施 1.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绩效指标的确立、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2. 权重分析及整改措施的提出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绩效评价体系及权重原始表格 一致性检验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
供给侧改革[1]虽是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提的,但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却并非始于此。过去多年来我国过于强调运用需求侧推进国家经济增长,现在提出的供给侧则是对这一现象的#8220;纠偏#8221;,主要注重于解决我国目前6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
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发挥主体的作用[2]。任何生产成果都是由各个主体创造出来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组织、政府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2022 年 11 月 25 日--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题目,准备开题报告;
2022 年 1 月 15 日--修正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李佐军.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n].北京日报,2015年12月28日(第o17版).
[2]李佐军.供给侧改革七方面三十六大对策[n].上海证券报,2015年12月15日(第a03版).
[3]傅国华.运转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效益[j].中国农垦经济,1996, (11) :24 -25.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