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现象成因研究——以动漫《马男波杰克》迷群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04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丧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青年流行文化,“丧”作为一种情绪,而非服饰、发型、音乐等物品或符号,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青年流行文化的显著风格。流行文化往往被当成下层民众所追捧的通俗文化现象,而被学界所忽视。而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而言,渗透到当代社会各个角落的流行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如今的80后、90后和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中形成的流行文化风格在新媒介语境下发生转向,带有明显的网络特质,主要表现为他们热衷于使用“丧”系表情包、歌曲和流行语在社交网络上实现自嘲。传媒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社交的方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公众表达提供了便利。可以说,传媒技术与传播手段的进步为流行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为青年流行文化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挑战。所以,我们不能仅将“丧文化”看作是青年群体表现出的一种不思进取、精神堕落的现象,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丧文化”作为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流行文化其背后的流行意义。通过研究“丧文化”,深入了解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现代青年群体的爱好、心理、精神活动及新媒介对他们的影响等,探讨当代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风靡之初的动漫《马男波杰克》文本以及符号解读,同时通过分析动漫《马男波杰克》迷群生活世界的行为,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丧文化”的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探寻“丧文化”流行的原因,从而挖掘出“丧文化”的深层、本质意义。本研究想要以此作为一个窗口,了解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兴趣偏好,洞察青年群体参与“丧文化”的行为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并深入解读热衷“丧文化”的青年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这一现象包含的时代隐喻,为包括“丧文化”在内的青年流行文化研究提供认识依据和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丧文化”典型代表——动漫《马男波杰克》为例,通过多种角度分析《马男波杰克》迷群行为模式以及背后的心理动机,来探讨“丧文化”现象的成因,其中包括“丧文化”生产内容主体结构分析、语态语录分析、传播路径分析、行为效果分析以及社会影响分析。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90后年轻一代,他们的身处的环境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他们经历过应试教育、学业压力、就业困难等多种压力,随着互联网web2.0的发展,他们已得知这个世界是个风险社会。跟其他年代寻求外部扩张不同,90后知道外部扩张是要承担风险的,并且他们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为扁平的家庭、就业关系,对他们来说,他们深谙外部扩张不是必要的。面对现实无法排解的困难,互联网平台成为他们“丧”情绪的宣泄渠道,他们也无需承担风险。“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化等青年亚文化的共同特征,还以其特有的颓废色彩成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已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丧文化”表现形式的研究,刘政(2019)分析很多90后年轻一代以“丧族”、“佛系”等标签自居,并从形象、行为和言语等方面对“丧文化”进行演绎和表达。二是从“丧文化”形成机制方面来看,赵本燕(2019)的研究认为青年“丧文化”具有“丧”“燃”相随,丧而不颓、颠覆常态,反转表达、柔性抵抗,消解主流的典型特质。解锁青年“丧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可归结于封闭式受挫,防御性悲观、阶级流动固化,发展空间压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情感过度消费三方面的原因]。三是从效果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丧文化”对于青少年自杀、犯罪的社会影响,学者beln martnez–ferrer(2019)认为青少年可能会把自我伤害作为寻求安慰和吸引他人的一种策略,帮助他们应对消极的想法和感受是必须的。通过研究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犯罪、自杀等相关内容。“丧文化”以犯罪、自杀等形式呈现,是极端的情绪排泄方式,相比“佛系”“废柴”等行为,其背后的情绪作祟以及行为动因更需要外力来观察、了解和捕捉。

“丧文化”背后的情绪表现是反英雄主义和犬儒主义,具体的表现为:玩世不恭、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凡事看穿、看穿但不说穿、睁着眼说瞎话、厚颜无耻装崇高、阳奉阴违、随波逐流、难得糊涂、有奶便是娘、醒着的人装睡、假面扮相人戏不分、面具游戏久假不归、无所不为、两面三刀等等。“丧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透视这一文化表征,可洞察青年群体的生存样貌与社会心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30日-2022年12月10日:完成选题 2、2022年12月11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2月20日前:完成初稿 4、2022年5月16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2022年6月10日前:完成所有资料的整理、论文的再修改和装订,并准备好参加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赵本燕.当代青年“丧文化”的典型特质、生成原因与引导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4):33-37.

[]刘政. 身份认同视角下青年群体“丧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9.

[]赵本燕.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3(03):12-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