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和政府之所以逐步提出实现财政均等化的任务与目标,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公平的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但是当前中国的财政依然存在着明显的非均等化特征,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旧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及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分配的失衡。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衡将危及社会公平与稳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地区差异显著的低收入国家,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财政均等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必须尽快实现地区间的财政均等化,这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论文从实现财政均等化的角度来讨论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虽然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已有很大的改进,但是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处于不科学、不规范的状态,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作者通过统计分析相关的财政、经济数据,研究中国地区之间自有财力和转移支付的现状,认为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财政不均等。要逐步缩小财政水平差异,必须进一步规范、完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本文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中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完善中国转移支付体系,逐步实现财政均等化目标的对策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二、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阐述财政均等化背景和意义,简单介绍财政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基础。其次考察了区域财政不均等的现状,并借鉴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现财政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综合分析了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财政均等化的目标中尚存的问题。最后以实现财政均等化为目标,提出了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措施。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佩华、迪帕克(2003),研究了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财力分配状况。从教育服务和卫生服务两方面公共服务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各级政府的收支责任和收入分配、更公平地分配财政资源、通过改善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沙安文、沈春丽(2006),通过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认为政府间转移支付能够提高公共物品供应的竞争,促进公共物品在地区间的平等分配,要建立地区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减少地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性。
杨之刚、马拴友(1996),在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后,认为政府间转移支付对解决政府间纵向不平衡、横向不平衡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起到很大作用,并且考虑到中国的地区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短期内取得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全面均衡可能是困难的,要防止一刀切的#8220;劫富济贫#8221;的办法,应该首先实行标准较低的公共服务水平均衡目标,伺机在逐步推进或提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课题名称:中国地区间财政均等化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课题依据:财政均等化体现了#8220;以人为本#8221;的理念,对促进社会公正,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实现财政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目标:本文试就我国财政分配的现状,结合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找到我国转移支付支付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一些建议
5. 参考文献
[1]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2003
[2]沙安文,沈春丽.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
[3]杨之刚,马拴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