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高有关司法解释看网络时代表达自由的界限开题报告

 2023-01-16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有人在信息网络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有人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借题发挥,炮制谣言,误导民众,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负面信息相要挟,索取被害人或者被害单位财物,聚敛钱财。

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造谣、炒作、#8220;删帖#8221;等活动的所谓#8220;网络公关公司#8221;、#8220;策划营销组织#8221;及#8220;网络推手#8221;。

《解释》的出台,旨在通过明确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为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我国目前的网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3、深刻理解最高法、最高检出台该司法解释的用意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4、习近平主席博鳌论坛相关内容5、如何认识两高的解释6、两高解释对现实网络生活的影响和限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 5 条第 1 款规定:人人享有以语言、文字和图画自由发表和传播观点以及不受阻挠地从普遍公开的来源中获取信息的权利。

出版自由以及广播和电影的报道自由受到保障。

对此不得进行审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场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8220;严打#8221;行动,正在席卷整个中国。

从2013年8月20日到8月31日,短短12天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8220;制造传播谣言#8221;而遭处理。

9月9日15:00时,#8220;两高#8221;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陈尚龙.《伦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当代青年. .20153、朱国斌.《论表达自由的界限》.政法论丛.20114、雷磊.《论我国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中央民族大学.20105、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6、梁建章.《网络社会的崛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美)凯斯.桑斯坦.《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李忠.《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法学.20029、蒋云蔚.《网络言论自由的私法限制》.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10、长平.《言论的自由市场》.青年记者.201011、邓炜辉.《网络表达自由的国家保障义务》.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12、赵宏.《微时代表达自由及其限制》.网络法律评论.201313、包丽雅.《浅谈法律自由的限制----从网络谣言谈起》.西江月.201214、袁佳伟.《网络谣言犯罪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1515、宁晗.《论网络时代通信自由权的保护》.法制博览.201516、薛京.《论网络表达自由的限制与保障》.中国政法大学.20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