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东海县的调查开题报告

 2023-02-13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

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近年来,农民集中居住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被各地政府加以推进。作为一项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农民集中居住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宅基地和农村基础设施用地有利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4]。然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需要较为稳定的家庭收入作为支撑,考察集中居住区农民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显得十分迫切。从我国目前农民的家庭收入结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耕地资源条件的制约,农业收入增长有限,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5-7],也就是说,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为农民集中居住提供经济支撑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他们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研究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本课题运用归纳、对比、评述的方式对农民集中居住与农户非农就业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发现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选取了不同的测度农户非农就业水平的指标,导致研究者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进而带来不同的政策含义。最后,本次研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本次研究以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典型村庄为例,主要考察在集中居住的新型居住环境下农民的非农就业变化的主要特征,即非农就业比例,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揭示集中居住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的机理,并依据在苏北地区典型村庄农户的调查资料和在理论基础上构建的集中居住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方式揭示集中居住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的主要规律,调整农民集中居住政策以及制定引导集中居住区域农民非农就业的政策。

研究内容:

此次研究将分别分析集中居住模式和土地管理的政策,以及影响非农就业的客观因素,再在两者之间建立外部效应桥梁;再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将农民自身一些因素考虑其中,通过经济模型的构建,分析上述各因素对就业比例、收入、结构和意愿等一些情况的影响程度。本次研究建立如下分析框架作为指导(虚线内不作为研究内容)

家庭资源状况

户主特征

家庭负担

居住条件

居住区位

集中模式

政府补贴

作用路径

农户参与政府主导集中居住

农户家庭

生活成本变化

生产成本变化

债务负担变化

消费观念变化

...

成本--收益权衡

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比 例

图1集中居住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比例影响机理分析


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揭示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机理。主要从农民对就业的决策特征角度进行分析,并阐述不同居住模式(包括研究区分当地因政策不同而形成的集中居住模式与非集中模式)对非农就业影响的差异性。

二是其他客观因素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机理。主要是从户主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家庭负担状况、农地特征和居住地区位特征等)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等方面分析其对农户非农就业比例的影响程度。

三是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影响的模型建立。我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依据理论研究的结果,以构建融入调查地居住模式(是否集中居住),农民自身特点(农民对集中居住后就业转变适应情况、农民自身家庭经济水平、务农收入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农户自身对农业的依赖状况)和农户的不同家庭模式(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闲置劳动力的数量、家庭成员内部分工结构、现居住地区位情况),以及土地政策情况(承包地是否流转、是否自愿流转、宅基地征收后补偿问题)等因素的模型,分析其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的差异性。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不同类型集中模式发展对当地居民非农就业变化的影响程度。

四是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我将以苏北东海县为例,根据当地特有的集中类型,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引用所构建的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影响的模型进行模拟,揭示不同居住模式下非农就业变化的总体趋势,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差异性原因。

五是集中居住的政策调整和促进集中居住区域农民非农就业的对策建议。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地利用条件以及降低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成本等政策建议,既有利于为研究区域制定农民集中居住的制度安排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为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较好的参考。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如何揭示不同类型居住模式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构建融入制度政策要素、空间要素、农户个体及家庭要素等一般因素的模型,是该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

二是如何从集中居住区的发展情况揭示非农就业影响的变化机理,并对集中居住进行政策调整,同时对于如何在集中居住的普遍趋势下促进农民合理就业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文献查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当前形势下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2)问卷调查法:对被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和记录信息。

(3)归纳比较法:在分析调查得来的数据和信息的时候运用比较法,对集中居住区的人们在集中居住前、后非农就业比例做自身比较;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非集中居住区农民的非农就业的比例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几种对比,初步归纳出集中居住后农民非农就业变化情况。

(4)模型构建法: 模型构建的主要思路如下:

式中 表示不同居住模式下农民非农就业比例变化状况; 为当地农户居住情况; 为农户自身特点及其甄别(如有些农民不能及时适应集中居住后就业方式的迅速转变,而有些农民则能及时从务农转变为务工等); 为农户家庭特征; 为非农就业政策及农村土地政策; 为不同类型农民非农就业的行为修正。

研究方法:

(1)文献查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当前形势下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2)问卷调查法:对被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和记录信息。

(3)归纳比较法:在分析调查得来的数据和信息的时候运用比较法,对集中居住区的人们在集中居住前、后非农就业比例做自身比较;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非集中居住区农民的非农就业的比例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几种对比,初步归纳出集中居住后农民非农就业变化情况。

(4)模型构建法: 模型构建的主要思路如下:

式中 表示不同居住模式下农民非农就业比例变化状况; 为当地农户居住情况; 为农户自身特点及其甄别(如有些农民不能及时适应集中居住后就业方式的迅速转变,而有些农民则能及时从务农转变为务工等); 为农户家庭特征; 为非农就业政策及农村土地政策; 为不同类型农民非农就业的行为修正。

研究方法:

(1)文献查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当前形势下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2)问卷调查法:对被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和记录信息。

(3)归纳比较法:在分析调查得来的数据和信息的时候运用比较法,对集中居住区的人们在集中居住前、后非农就业比例做自身比较;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非集中居住区农民的非农就业的比例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几种对比,初步归纳出集中居住后农民非农就业变化情况。

(4)模型构建法: 模型构建的主要思路如下:

式中 表示不同居住模式下农民非农就业比例变化状况; 为当地农户居住情况; 为农户自身特点及其甄别(如有些农民不能及时适应集中居住后就业方式的迅速转变,而有些农民则能及时从务农转变为务工等); 为农户家庭特征; 为非农就业政策及农村土地政策; 为不同类型农民非农就业的行为修正。

技术路线:(见附件)

调研方案

本课题通过对苏北典型农村的实地调研,获得研究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关于政策方面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的信息来自与当地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其他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均来自对农民和非农就业人员的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设计,预调查,修改问卷,正式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步骤。调研方案如下:

(1)调研目的:

通过调查获取农村农民在集中居住前后的非农就业比例、集中居住区与非集中居住区农民的非农就业的比例、以及集中居住前后不同经济来源的收入占总体收入的比例等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所得信息,为论证农民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提供论证依据。另外通过调研把握非农就业的特征、规律、机理,可以为政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及为提高人民收入提供依据。

(2)调研内容:

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文化程度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性别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年龄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家庭结构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地区差异性对非农就业的不同影响;农民家庭经济情况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农民对集中居住的适应情况;土地政策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情况;农民土地流转情况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等。

(3)调研区域:

调研方面

主要内容

居住模式(是否集中居住)

集中居住区农民的非农就业和继续务农的比例;

非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农民的非农就业和务农的比例;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非农就业人员的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以及该比例在集中居住前后发生的变化。

文化程度

分析文化程度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时将农民接受的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等。

性别

通过调查得到男性、女性在非农就业方面的比例差异,根据调查数据分析非农就业中的性别优势。

年龄

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农民非农就业的差异,得出年龄与非农就业的关系。

家庭结构

农村家庭结构比较复杂,根据农村家庭中孩子和健在老人的数量以及剩余动力数量等家庭内部分工结构的不同来研究不同家庭结构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家庭经济水平

通过对农民的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获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研究人均纯收入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区位变化

农民在集中居住后的适应情况包括农田离居住的距离变化、务农的成本增减等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土地政策

居住区农民宅基地征收补偿政策以及对农田的补偿政策等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土地流转

农户手中土地流转情况、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问题等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苏北东海县农民集中居住区和非农民集中居住区。

(4)调研对象:

调查区中农民集中居住区和非农民集中居住区中的务农农民和非农就业人员。

(5)调研方法:

对调研区域内的调研对象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研,预计调研样本120个(将东海县开展集中居住工程的乡镇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再分别在这三个区域中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镇中随机选取2个样本村(包括1个集中居住小区,一个非集中小区);最后,在每个样本村,随机选择2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调查员与农户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此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0份)。

可行性分析:

(1)具有一定得研究基础。本人对与调查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曾有类似的社会实践经历,为有效地进行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本项目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精心帮助下完成的,项目组成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数据来源有保障。各种数据的取得都有保障性,从图书馆、期刊网等方式能方便快捷得搜索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更具有说服力。

(3)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本次研究采用模型构建法、归纳比较法、文献查究法和调查问卷法等多种方法,特别是模型构建法,是本组根据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创新出的一种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为本次研究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理论框架构建的创新性。在已有相关文献和相应政策了解的基础上,分别对农民集中居住和非农就业两方面进行研究,再通过二者相互影响来进一步将其两者结合,并将侧重点转为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单方面影响,从而建立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进行理论分析。

(2)研究视角的创新性。本文选取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典型研究案例,通过对户主个人和家庭特征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的前提下对集中居住区与非集中居住区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比例进行比较研究,综合考虑农民集中居住这一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对集中居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更全面的剖析,为有序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实现城乡发展的预期目标提供政策支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1)2014年1月,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查阅相关资料,科学合理地设计出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从而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

2)2014年1月至2月,对苏北典型地区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所得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